搜索 " 国债 " 相关文章 13 条,显示最新 30 条
网站提交
李稻葵呼吁改变理念多发国债:国债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服务,并非传统观念中“缺钱向老百姓借”,李稻葵,国债,金融,地方债,非传统
互联网资讯
“颠锅大师“惹祸,美股危险与中国机会,科技股有望回归,美股,国债,债市,科技股,中国股市,风险偏好
1月10日,人民银行公告显示,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人民银行决定,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2
央行开年一套组合拳,彰显稳汇率的坚定决心。1月10日,央行决定从2025年1月起阶段性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而1月6日至9日,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已连续四天超过-3%,利差走扩将导致资本进一步外流。1月9日,央行发布2025年第一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公告,发行量为600亿元,为近年单期发行之最。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释放稳汇率的清晰信号,进而遏制近期离岸人民币的“领贬”势头,防范短期内人民币贬值预期过度聚集。
2024年,ETF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新发规模突破千亿大关,多款重量级产品相继上市,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以中证A500ETF和中证A50ETF系列产品为例,相关产品的陆续发行,不仅丰富了市场选择,也进一步巩固了ETF在市场中的地位。ETF新发规模破千亿,重量级产品相继发行以基金成立日口径计算,2024年,ETF新发总规模达1217.31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ETF为东财中证1-3年国债ETF,募集金额高达60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博时上证30年期国债ETF,规模为48.12亿元
证券时报记者秦燕玲1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了《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明确了2025年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将从增加资金规模、扩大支持范围、优化实施机制、放大撬动效应等方面着手。相较2024年的政策部署,《通知》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将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的支持范围扩大至手机等数码产品,以及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等4类家电产品;同时,将符合条件的国四排放标准的燃油车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方面,则将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3个领域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范围;在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中,增加水稻插秧机、田间作业检测终端等6个农机种类
证券时报记者杨庆婉试点两年之后,个人养老金迎来全面扩容。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将从36个试点城市推开至全国,可投资产品也新增了国债、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等。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这三大养老支柱中,我国的个人养老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资产的保值增值及稳定性、开户覆盖率、缴费规模等都有望提高
最新资讯
证券时报记者秦燕玲12月1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明确自2024年12月15日起,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均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通知》明确,要在现有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基础上,将国债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在试点阶段,不少业内专家提及个人养老金的领取条件相对严苛
文/李悦“在使用化债的办法来为地方政府缓解财政困难,推动经济保持持续回升向好态势的同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尽快到位。高培勇在大会上发表题为《财税体制改革需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主旨演讲。高培勇举例称,比如只能用借新债还旧债的办法偿还本金,而不能去支付利息,属于财政运行的重要规律,是一条底线;中央银行只能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国债,而不能直接从财政部认购国债,可以视为一条红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是分级财政管理,各过各的日子,谁家的孩子谁来抱,是基本原则
证券时报记者孙翔峰近期,债券市场表现强劲,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作为资本市场最为看重的无风险收益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动也影响着其他资产定价。在随后的几个交易日,A股红利资产乘风而上,红利低波指数连续6个交易日上涨
近日,有知名基金投顾人士爆料称,2月28日下午3点半,至少有5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债基基金经理在路演。2024年开年债市火爆,尤其是30年国债品种涨势有些出乎意料。中长期纯债基金开年两个月拿下了近1%的净值涨幅,引来更多资金关注
在资金面宽松、LPR利率超预期下调等多个因素作用下,债券市场牛市行情继续上演。2月29日,10年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和30年国债期货主力合约继续走高,并刷新历史新高纪录。对于利率进一步下行的触发剂,较多投资者认为是“两会等政策信息不及预期”和“降息落地”
在股债“跷跷板”效应下,近期债券市场再次走牛,国债期货多个期限合约再创新高。Wind行情显示,截至4月23日收盘,30年期和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均创新高。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近期,债券市场呈现利率低、波动下行的特点,背后原因仍是资产荒,信贷需求及债券供给不足降低资金需求,带来流动性宽松,但需要警惕市场过热风险,未来存在收益率长期上行的可能